近日,零跑汽车迎来了一则重磅消息:斯特兰蒂斯集团斥资116亿人民币,收购了零跑汽车大约20%的股权。
奇怪的是就在三个月前,大众汽车也以7亿美元拿到了小鹏4.99%的发行股份。但在那次合作的消息披露之后,小鹏股价当天就暴涨了30%,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同样是外资入股,同样是“反向”合资,零跑汽车的股市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前的经济环境。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阶段,科技与新兴产业已然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迅速。在这其中,凭借其先进技术和独特创新模式,零跑汽车的成长引人关注。如今,随着斯特兰蒂斯集团的加入,零跑汽车无疑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以及市场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斯特兰蒂斯集团收购零跑汽车股权的同时,另一位股东——大华股份却清空了其所持有的部分股权。据了解,大华股份曾是零跑汽车最大的战略伙伴之一,此次退出或许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波动。
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市场对零跑汽车的发展前景尚存疑虑。零跑汽车在2019年被美国政府以版权问题列入了管制名单,这导致其融资之路受阻,发展备受考验。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激烈的资本市场,零跑汽车需要加强自身实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才能赢得市场和公众的信任,从而促进股价回暖。
当然,零跑汽车对此也有所应对。公司创始人投资人朱江明已承诺不会以任何形式出售他持有的零跑汽车股份,以稳定投资者情绪。同时,零跑汽车还致力于探索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期达到更好的市场表现。我们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零跑汽车终将走出困境,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远川汽车评论主编对此更评价道,10年不减持吃10年,除了套现嫌疑以外,零跑的亏损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揪心。
斯特兰蒂斯雄厚的116亿人民币战略投资能够维持多长时间依然是个未知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零跑公司在第三季度首次实现毛利率转为正(1.2%),销售额飙升至31.9%, 而亏损率亦有所下降。这一成果是否符合零跑初始的期望呢?
曾定下计划2023年跻身新势力第三,2025年占据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10%份额的朱江明在2021年提出。然而,尽管公司已成功实现毛利率转正,但距离朱江明设定的两年期限还剩一个月,实现跻身新势力头部企业的路途似乎仍然艰辛。
与此同时,拥有多个知名品牌的斯特兰蒂斯在品牌运营和营销方面显然更具优势,面对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众汽车,零跑仍须努力以提升自身竞争力。至于零跑和斯特兰蒂斯开展技术和车型整合的深度如何,实际上并非本次与斯特兰蒂斯合作的核心议题。
双方合作的重心在于:借助斯特兰蒂斯的116亿人民币战略投资,零跑和斯特兰蒂斯合资组建了一家公司,但零跑做出了巨大牺牲,出让海外市场换取了合资的机会。随着近年来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此次合作对于零跑能否顺利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
此外,斯特兰蒂斯在协议中持有零跑20%股份,并获得两个董事席位,这样一来,斯特兰蒂斯便拥有了干预零跑日常经营的权力。重新审视斯特兰蒂斯过去在欧盟反倾销法案招标中的角色,对比德国大众的反对态度,斯特兰蒂斯反而是积极支持,一些人因此质疑斯特兰蒂斯投资零跑的真正动机。
然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合作情况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10月,零跑总销量达到了18,202辆,增长率高达159%。再者,根据智慧芽平台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计提交专利申请数多达1673项;另一方面,被视作科技象征的小鹏汽车,自2019至2021年间同样递交了超过1666项专利申请。
可见,考虑到其研发投入仅为14亿元,相较之下,零跑的财资源更有效地促进了专利数量的增长。这无疑是朱江明确立零跑全域自研定位的有力佐证,同时,深厚的技术实力和不断提升的消费者认知度,或许正是斯特兰蒂斯看中零跑的主要因素。
然而,对于继电器行业而言,需警惕其作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一环所面临的风险,特别是当前威马的众多零件供应商正在排队等待赔偿。若稍有延迟,即无法获得法院的“强制执行”权利。
回顾继马离场前,自游家的创始人李一男曾坦言,若公司经营不善,首要任务便是偿还供应商款项以及员工工资。两年后的今天,新势力已然陷入行业洗牌风暴,此时“体面退出”已非易事。
不仅如此,无论参展与否,皆难避免风险。据某供应商描述,力帆破产后仍拖欠一项重大建设款项,直至去年才以车辆抵偿债务,距离还款仍相差甚远。
可见,不论规模大小,供应商都无例外地经历过欠款、催款、起诉等环节。尽管每家新势力企业均存在资金链断裂导致付款困难的风险,但大多数供应商仍旧选择冒险一试。
近年来,持续数月的价格战不断挑战着企业的存续与盈利空间,各企业纷纷要求降价以转嫁压力,使整车与供应商间的关系愈发紧张不已。在此背景下,继电器厂商应审慎评估其中潜在风险,因为收益与风险往往相伴而行。